長城的歷史,長城的歷史簡介和資料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長城的歷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長城的歷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長城的起源及其演變?
長城的起源是遼東虎山,終點是嘉峪關。
具體如下:
1、長度
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長城保護報告》首次曬出了長城的“家底兒”——墻壕遺存總長度21196.18千米,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
2、歷史沿革
長城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御別國入侵。修筑烽火臺,并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后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3、軍事意義
長城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墻,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并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御工程整體。
萬里長城的由來與歷史: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早在戰國時期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就修筑了長城,秦始皇時期又重修萬里長城,到了明代,為了防止蒙古族的入侵,又重修長城。今天,長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眾志誠誠,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
關于長城的歷史?
長城的修建歷史:
1、戰國: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楚國開始營建長城;
2、秦代: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
3、明代: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明代建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北逃的元朝殘余勢力的進攻,命令修筑長城。
長城的歷史資料?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修筑的歷史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后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長城的歷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長城的歷史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