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的歷史,天安城門的來歷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天安門的歷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天安門的歷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天安門的歷史?
天安門是北京和中國的象征。它的莊嚴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 徽的主要組成部分。天安門始建于公元1417年,它的設計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師蒯祥。明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蒯祥奉 旨設計并建筑一座雕梁畫棟的木構牌樓,叫做承天門,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1457年7月,承天門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明末戰亂中,承天門又被焚毀。1651年又 重新修建,新建城樓高33。 7米,廣9間,進深5間,以示皇帝的尊嚴,并改稱“天安門”。這個名稱沿用至今。
天安門以前叫承天門。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稱“天安門”,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民”。
天安門有什么歷史?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當時名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并被設計入國徽。
明朝永樂十五年,剛剛奪得皇位的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決定逐步將大明的都城從南京遷至自己的封地北平。興建都城,都城內的架構自然要重新擴建,而天安門,也就是當時的承天門便是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于世的。
1、天安門最初的名字叫承天門,有承天啟運、受命于天的意思,之所以被改為天安門是因為原來的承天門兩次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公元1451年重建并更名為天安之門,之后又將牌匾上的字體更換為楷書,同時改為天安門。
2、天安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最初的名字叫“承天門”,有“承天啟運、受命于天”的寓意。但是承天門在公元1451年的異常大火中被燒毀,1465年又開始重建,但明末又被大火燒毀,直到公元1451年重建更名為“天安之門”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筑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天安門歷史如下。
元朝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
元大都從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歷時18年。大都城從里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3]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3]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就位后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3]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國各地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重建北京城。其時,江蘇省蘇州府吳縣香山人蒯祥奉命設計建造皇宮,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承天門。[3]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為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故命名承天門。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3]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頒詔正式遷都北京。[3]
明天順元年(1456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毀。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由蒯祥設計并領銜重建了承天門。此次重建后的承天門,只是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承天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是當時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門樓。本次重修,也奠定了天安門的形制。[4]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占京城再次被毀。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門。[3]
清朝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并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年間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5]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轟天安門。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天安門的歷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天安門的歷史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