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四字詞語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歷史成語故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歷史成語故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歷史上的成語故事?
1. 馬到成功: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李廣的人,他很喜歡賽馬,但是他的馬跑得很慢。一天,他聽說有位馬夫養了一匹能飛的馬,就去問馬夫能不能讓他試騎,馬夫答應了。試騎時,李廣突然用力一踩馬腹,讓馬躍起來,從此這匹馬跑得飛快,李廣也因此大展身手,成為了一位成功的將軍。后來人們就用“馬到成功”來形容一個人能夠迅速取得成功。
2. 畫蛇添足:相傳古時候有一個人畫了一條很好的蛇,但是他覺得還不夠完美,就在蛇的身上增加了一些圖案和顏色。結果這條蛇就變得不自然了,失去了原來的美感。后人就用“畫蛇添足”來形容做事過分或多余。
3. 亡羊補牢: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農民,他的一只羊逃了出去,他沒有及時找回來,結果被狼吃掉了。他意識到自己的失誤,于是修補了羊圈,加強了防御,以防止狼再次進攻。后人就用“亡羊補牢”來形容及時補救錯誤。
1. 舉一反三2. 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名叫晏子的大臣,他曾經在一次打獵中,看到一只鳥兒飛到樹上,他便讓手下的人射箭將鳥兒打下來。
但是,他的手下卻說:“這只鳥兒是飛上去的,我們應該向上射箭。
”晏子聽了后,感到很驚訝,他認為這個人很聰明,能夠“舉一反三”,于是就提拔了他。
3. 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能夠從一個事物中發現共性,運用到其他事物中去。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應該學會“舉一反三”,善于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退避三舍、草木皆兵、臥薪嘗膽、四面楚歌、完璧歸趙、入木三分、風聲鶴唳、圍魏救趙、聞雞起舞、紙上談兵、刮目相看、鐘鼓之樂、篝火狐鳴、魚腹丹書、三顧茅廬、望梅止渴、拋磚引玉、負荊請罪、買櫝還珠、望洋興嘆、掩耳盜鈴、桃李不言、請君入甕、高山流水等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成語故事?
以下是春秋戰國歷史時期成語故事:
1、智子疑鄰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寓意:
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而遭到了不同的對待;要虛心接受正確的意見,對人不能持有偏見,客觀公正地評價一個人,應該實事求是,決不能智子疑鄰;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和聽者的關系,以免生出不必要的麻煩,用現在的話說是“不要多管閑事”。
2、鄭人買履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寓意:
諷刺那些墨守陳規,固執己見,死守教條,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3、刻舟求劍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寓意: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條,否則會一事無成。同時告誡人們不能平面、靜止地看待問題。
4、東施效顰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莊子·天運》。
原文:
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寓意:
告訴我們不要一味的模仿別人,要知道別人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好在哪里。不然,最終只會成為笑話。
5、邯鄲學步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莊子·秋水》。
原文:
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寓意:
告訴我們不要一味的模仿別人,要知道別人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好在哪里。不然,最終只會成為笑話。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歷史成語故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歷史成語故事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