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978年有什么重大意義?
1978年的中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如果說1949年中國的變化是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那么1978年的變化則是中華民族走向富裕道路的開始。這一年,有無數中國人的命運因中國的變化而改變;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前進的每一個腳步都將引起全世界目光的關注。
1978年的春天,中國各個大學校園迎來了"文革"十年后首批通過正規考試"擇優錄取"的大學新生;2月17日《人民日報》轉載老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讓數學家陳景潤成為了當時中國擁有最高人氣和最多粉絲的"全民偶像"。3月18--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文學家郭沫若滿懷激情寫下了著名的《科學的春天》,這一切都讓知識、教育和科學在1978年的初春里重新得到人們尊重。
1978年,中國的上上下下都在思索著。這一年,最為熱衷的集體活動就是討論。為了捍衛自由、真實的思想全國上下展開了"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場討論讓"真理"的聲音傳遍全國各地,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在今天看來極為普通的哲學命題則讓那個年代人們真正感受到了思想的解放。
1978年的重要意義體現在恢復了高考制度。高考是迄今為止最公平,最公正的選拔人才制度,讓一些寒門人士也可以進入高等學府學習深造。
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性和進步性,讓全國的有志之士一起團結起來,為祖國的4個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歷史上的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年開局年。那一年我國開啟了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的年代,實行全面的撥亂反正。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自發組織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責任制,開啟了我們的中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序幕。
1978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進行改革開放的元紀年,在這一年,黨和國家提出了全面進行經濟改革,開通了對外經濟貿易,從這一年開始,中國人民進入了經濟建設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全國人民吹來了春風,改革開放經過40多年的奮戰,我們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向著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1978年是共和國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是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講話。
這一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在這一年,全國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大討論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人們急切地期待中國迅速擺脫困境,邁開大步前進。但由于50年代后期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錯誤思想深深地束縛著許多人的頭腦,中國走向歷史轉折的步伐受到嚴重阻礙。針對這種情況,在鄧小平的倡導和胡耀邦的積極組織下,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社會廣泛開展起來。這場討論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歷史轉折準備了思想條件。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