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歷史背景,長城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長城的歷史背景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長城的歷史背景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關于長城的歷史背景50字
萬里長城的歷史背景是:在戰國時期,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筑長城,并派軍駐守秦代蒙恬大規模筑長城。
拓展介紹: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長城是我國古代先民的壯舉。長城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各國攻伐頻繁,為了防守各國筑建長城,大秦統一后,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兵30萬,民夫幾十萬,將各國長城連接起來,形成北方屏障,用以抵御匈奴。到了漢武帝時期,又重新修葺了長城,到了明朝,朱元璋派徐達重新修復長城,最終長城西到嘉峪關,東抵山海關,全長21000多千米,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就是明朝時的長城。
古長城其實是為了抵御當時的匈奴人,大秦始皇帝為了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有個幸福的家庭,減少外在紛擾,避免家庭妻離子散建立了長城!
建立古長城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時耗力,有了長城使國家更加強大,百姓更能很好的生存!萬里長城永不倒!
長城是我國古代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最初長城的出現主要是秦趙燕等北方各國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各國的長城進行了統一修砌整合,成為從東到西的萬里長城。
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朝時加固修茸的,據說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建筑只有萬里長城,估計不可信,必競長城雖長但寬度不夠
長城,別稱萬里長城,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用以限隔敵騎行動的長城,位于中國北方地區,總長度21196.18千米。
在戰國時期,匈奴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筑長城,并派軍駐守秦代蒙恬大規模筑長城。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有修筑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筑過長城。從修筑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筑,但后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筑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采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余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筑長城之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長城的歷史背景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長城的歷史背景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