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的主體原理及方法論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社會歷史的主體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社會歷史的主體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黨的歷史的主體?
黨的不懈奮斗史是黨的歷史主體,彰顯了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描繪出黨在非凡奮斗歷程中的恢宏畫卷。
社會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必然性?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
①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決定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②人們的歷史選擇性體現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規律性,歸根結底要通過人民群眾的選擇和實踐表現出來。
總之,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
①社會歷史趨向屬于歷史決定論的內容,講的是社會歷史規律的決定作用,主體選擇講的是歷史主體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和選擇性
②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規定了人們的活動要受規律的制約,但不能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間內的選擇馬克思指出,在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客觀趨勢和可能性,而人則需要確定自己對待他們的態度,應當做出選擇
③主體選擇是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的方向,目標,方式的選擇,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是主體選擇的客觀前提,主體的利益和需要是選擇的內在根據
什么是歷史主題?
近代的主題是反侵略、求民主。為此,中國社會各階級都在探索。
1、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結果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失敗了。說明農民階級不能救中國。
2、地主階級:林則徐、魏源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抵抗英國侵略。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自強求富,“中體西用”。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說明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
3、民族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梁掀起維新變法運動,想走君主立憲道路。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鎮壓了維新運動。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孫黃等領導的辛亥革命,想建立美國式的民主共和制度。結果辛亥革命的果實落到袁世凱手中。說明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行不通。
4、工人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俄國人的道路,最終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開辟了中國的新紀元。
說明,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人民是永恒的歷史主題,人民幸福是共產黨奮斗的終極目標。人民也不會忘記,黨帶領人民所走過的路,所經歷過的風雨。吾輩務必在黨史學習中不斷汲取精神滋養,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國夢的信心,堅定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方能在感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偉力中激發奮進力量,創造美好未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社會歷史的主體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社會歷史的主體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