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拐點,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歷史的拐點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歷史的拐點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歷史拐點劉柏芳扮演者?
劉清平,1963,3生,男,中學教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如果說深厚的筆墨功底是畫家創作作品的基礎所在,那么濃郁的藝術修養和真誠的藝術信念,則就是畫家樹立格調的靈魂所在!而今日的劉清平先生作為當下畫壇內的一名實力派畫家,
為什么有人說萬歷十五年是個歷史拐點?
因為一部電視劇讓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火了一把,也讓很多人知道了這樣一個概念:明亡于萬歷。明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不這樣,可能不是一句話能概括完的,也不是一個人就能把這個責任擔當起來的。
但萬歷皇帝朱翊鈞主政的四十八年確實是明朝的轉折點。
大明之衰敗,始于正德、嘉靖,而到萬歷朝可以說有亡明之兆了。萬歷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可就是這樣長命的一位皇帝,卻沒有為大明江山留下豐厚的政治遺產,恰恰相反遺毒最深。
萬歷登極前十年,由于萬歷年幼,張居正輔國,萬歷及太后對張也是信任有加,鼎力支持,國家大事悉數出于張?!暗圪l忠良”的張居正也不負重托,即成就了他一代名相的美名,也成就了萬歷之初的政績:武備有力(劉顯、戚繼光、凌云翼、李成梁、張佳允等)、吏治嚴厲、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可這樣的日子只有十年,到萬歷十年的時候張死了,萬歷皇帝就對張居正進行了徹底的清算,萬歷十一年褫奪了張的一切榮譽,削去上柱國、太師的稱號以及謚號文忠,奪取所賜璽書、四代誥命,將張的罪狀昭告天下:當開棺戮尸,姑且免之。萬歷十二年抄了張居正的家,搜出來黃金兩萬兩,白銀十幾萬兩,其子孫兒女餓死、殘死,戍邊而亡的不計其數。張也落得一個明于治國昧于治身的惡名。
張的倒臺標志著萬歷皇帝親持國柄的開始,但萬歷帝并沒有勵精圖治,從此萬歷開始了親小人遠賢臣的醉夢時代:怠于臨朝,勇于斂財,不郊不廟不朝三十多年,與外庭隔絕,宦官重用,多為礦使稅使到處斂財,為禍人間。吏治混亂,封疆大吏、中樞首腦、六部大臣常常幾年都空缺,也不補充任命;有罪的官吏也不追究,該退休的官吏也不讓走,甚至于有院部大臣直接掛印走人。庸人秉政,百官多曠其職,邊患也越來越嚴重,朝廷卻不以為意,萬歷十一年清太祖用兵塞外,開始蠶食周邊,經過三十余年,到萬歷四十六年,清太祖起兵攻占遼、沈,朝中才重視邊患,方才加強武備,就開始征兵征餉,“遼餉”一征,加上自然災害、官吏貪腐,使老百姓更加民困財盡,天下騷動使然,很多人開始鋌而走險,去做土匪,之后朝廷為了對付民變又加征“剿餉”,明之三大餉(遼餉、剿餉、練餉)可以說是朝廷自掘與人民的開始,外不能打敗建州,內不能安撫百姓,朝廷內外交困,可以說明之亡已經無可挽回。所以,萬歷朝是明代的轉折點。
因為如果縱向來看大明的歷史,會發現萬歷十五年這一年,大明似乎是有了要衰亡的征兆,整個晚明的天災人禍,都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首先是天災,從萬歷十三年到萬歷十七年,經歷了一場特別可怕的大旱,尤其是萬歷十五年,整個華北地區一年的降水量寥寥無幾,按照《明史》的形容,叫“赤地千里”。為了賑災,朝廷撥出了大部分的糧食,幾乎是耗盡了張居正改革遺留下來的財富。而除了干旱以外,在萬歷十五年(1587年)這一年,山東地區和河南還爆發了一場蝗災,鋪天蓋地的蝗蟲啃盡了原本就不多的糧食,加重了人民生活的疾苦程度。由于干旱和蝗蟲的雙重打擊,導致了嚴重的饑荒,伴隨著饑荒而來的,就是一場彌漫了六個省的大瘟疫。一年之后,河南、北直隸、山西三省的人口就從1580年的2560萬減到了1588年的1280萬。除了人口的銳減,饑荒還嚴重破壞了北方的戶口管制,結果就是造成了大批百姓流離失所,成為流民。
除了頻發的天災,萬歷十五年還是大明政治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爭國本一事浮上水面,堅持道統的大臣和擁護皇帝的大臣開始紛紛站隊,自此,晚明聲勢浩大的黨爭即將拉開序幕,也恰恰是因為黨爭,導致了明廷政令不下,朝局混亂,在缺乏有力的領導下,大明的貪腐情況迅速回溫,腐敗的吏治再一次榨取著民脂民膏。而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萬歷皇帝失去了前期勤政的秉性,變成了和他爺爺嘉靖一樣的獨裁者。對文臣充斥著的敵對情緒,使得萬歷愈發的仰重宦官集團。于是從萬歷中期開始,已經消停了十幾年的宦官集團又一次開始活躍在政治舞臺上了。
雖然一切都還沒有達到崩潰的邊緣,但是已經有了開始,因此說萬歷十五年是個歷史轉折點,或者說,這一年也是“萬歷之淵”。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歷史的拐點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歷史的拐點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