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曾的歷史名人,姓曾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姓曾的歷史名人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姓曾的歷史名人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曾、左、李三人都是大學士,為何有人說只有左宗棠才算是真宰相?
如果一定要這么說就是因為三人中只有左宗棠曾短暫擔任過軍機大臣。清代,大學士更偏重虛名,而軍機大臣更實際參與國家重要事務的決策。這個問題問的是清朝什么樣的人可以算是宰相,那些回答功勞、品德甚至扯什么“滿清走狗”的那是完全偏題了。
首先要說明,宰相不同于丞相,它不是一個具體官職,而是泛指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某個或某一群官員的統稱。比如秦漢,三公,也就是掌最高行政權的丞相(相國)、掌最高軍事權的太尉、掌最高監察權的御史大夫都屬于宰相;比如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中書省中書令、尚書省尚書令(長期廢置)、門下省侍中都是宰相。不同時期可以被稱為宰相的官職都不相同。
而到了明清,皇權專職獨裁達到頂峰,自從明朝初年朱元璋將中書左丞相胡惟庸治罪后,廢除相權,此后設置的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底,與傳統意義上真正掌權的宰相有天壤之別。雖然后期隨著皇帝不及朱元璋勤政,逐漸委權于內閣,所以內閣成員,也就是殿閣大學士,權力增大,雖有宦官制衡,但也偶有如張居正等權傾朝野的人物出現,所以把大學士們稱作宰相。
到了清朝,情況又產生了變化,雖然承襲明朝制度,也設有內閣大學士,但是很多時候,大學士僅僅是榮譽頭銜,并沒有實際權力,更多時候只是老臣論資排輩,養老的官職。清朝大學士最初延續明朝為“四殿二閣”,即按排名高低為中和殿(明朝為中極殿)大學士、保和殿(明朝為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裁撤中和殿大學士,設體仁閣大學士居最末位,于是形成從保和殿大學士到體仁閣大學士的“三殿三閣”大學士格局(但是為首的保和殿大學士自傅恒之后不再授人,東閣、體仁閣一般只有一個,故而常態為二殿二閣四人),另有協辦大學士二人。這些大學士論資排輩,一旦其中一人身故,則由后面的人依次遞補,熬到大學士的基本都是兩鬢斑白的老臣了。所以,盡管人們習慣延續明朝的叫法,把這些大學士稱作宰相,但他們顯然不是“真”宰相。
那清朝真正的相權歸誰呢?其實清朝比明朝更獨裁,皇帝才是說一不二的那個人,嚴格意義上比明朝更沒有宰相。不過還是有更像明朝內閣的那種幫助皇帝,甚至有時代替皇帝決策的機構。最初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清貴族參與,他們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決策。康熙繼位后,為了從議政王大臣會議手中奪權,設立南書房,選取優秀文人,為其草擬詔書,提供決策意見,召見大臣等等,成為核心決策層。但是,南書房大臣品級都不高,所以難稱宰相。到了雍正年間,設軍機處,軍國大事一體由軍機處決策。能夠進入軍機處,才是真正進入決策層。不過,由于軍機處也不都是高官,也有一些四五品的小官,所以,把那些有大學士頭銜,又入職軍機處的,稱為宰相,是“真”宰相。
所以回來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此三人都做到了大學士。曾國藩于同治六年在兩江總督任上以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功勞獲封體仁閣大學士,并于次年進武英殿大學士。左宗棠于同治十二年在陜甘總督以平定回亂之功獲協辦大學士,次年補授東閣大學士。李鴻章于同治七年剿滅西捻后被授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同治十二年授武英殿大學士(原武英殿大學士曾國藩去世),次年調文華殿大學士(原文華殿大學士瑞麟去世),成為大學士之首。但是由于清朝滿臣排位往往在漢臣之前,所以很多時候,李鴻章的排位在兩任武英殿大學士文祥、寶鋆(均為恭親王奕訢親信,慈禧祺祥政變功臣)之后。
所以,從大學士角度,三人都是。但是三人基本都是在地方或者軍中,很難進入核心決策層,也就是軍機處。故而,曾國藩從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天津教案弄得自己“晚節不?!?,狼狽回到兩江總督任上,不久去世。李鴻章接替曾國藩為直隸總督后行辦洋務,操練海軍,卻因為甲午一戰被清流彈劾,在京賦閑許久,去往兩廣總督任上,最后又代表清政府簽了《辛丑條約》,雖然在洋人心中是清朝的代表,但此二人都未擔任軍機大臣。
唯一例外的是左宗棠,光緒七年,恭親王奕訢調剛剛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入京擔任軍機大臣,但是僅僅幾個月后,左宗棠就因為脾氣耿犟,與同僚不和,加上不能忍受京城的壓抑而調任兩江總督。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的軍機大臣生涯,但是確實是三人中唯一一個做過軍機大臣的。所以,他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可以稱為“真宰相”。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一手遮天,即使恭親王奕訢這個總理王大臣、領班軍機大臣,也會被慈禧隨便革職,左宗棠這個軍機大臣有多少權力,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倒是曾左李三人在地方上無論是剿滅叛亂,收復失地,還是興辦洋務,都更有作為。
大家好,我是麻雀誠毅。
所謂“真宰相”是指獲得了宰相的權力,歷史上的宰相權力隨著皇權的加強是逐漸削弱的,但實際上他的權力仍然存在只是沒有一個職位是擁有宰相應該擁有的權力,尤其是隨著隋唐時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宰相權力逐漸被分割。
中書省擬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三省時代的中書門下是真宰相,元朝三省六部變成中書省一省制,中書省是真宰相。自從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就沒有什么機構可以囊括宰相的權力了,明代的宰相權力分屬于宮里的司禮監和內閣,明代能算得上是真宰相的也就是張居正了,因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馮寶一直支持內閣首輔張居正。
清代的內閣雖然還在,但是已經逐漸發現成為了傳遞圣旨、奏章的執行機構,康熙是由南書房承旨,可以勉強稱得上是決策機構吧。雍正之后主要由軍機處處理日常事務,重大決策均出自軍機處。清代宰相的權力主要由軍機處和內閣分擔,軍機處決策,內閣執行。但問題在于軍機處大臣實際上沒有決策權力,權力全部歸屬于皇帝。所以這也就是士大夫們的坊間共識吧。
再來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的最高職位,曾國藩任職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任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左宗棠任職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三人都是內閣大學士,但是只有左宗棠擔任過軍機大臣。宰相的權力分屬于內閣和軍機處,左宗棠就是真宰相。位極人臣,這是清代漢人渴望的職位啊。
以文憑論,曾國藩、李鴻章都是進士出身,而左宗棠只是個舉人出身。但經過自身努力,適值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左宗棠在鎮壓過程中,才干突出;在收復新疆中又為中華立下不世之功;故也以舉人而位列大學士之列。在明朝、清朝之際,朝中不設宰相,但明朝內閣有首輔大臣,俗曰宰輔;清朝雍正朝起設立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俗曰宰相。曾、左、李三人中,只有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后回朝,被授予軍機大臣,并領班。所以說,他們三人中只有左宗棠才是真宰相。
曾國藩主持太平天國時期清朝東南半邊國事,舉足輕重,清朝目為戰亂時期的長城,同治中興的股肱之臣,威望在左、李之上。
左宗棠多謀善斷,自信力很強,輕意不能撼動。廉不言貧,勤不言勞。待將士以誠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撫綏,眾至如歸。任軍機大臣時,不諳朝中中庸之道,像治軍理民一樣勤勞,天天早早上班,結果下屬適應不了,多有詆毀。而左宗棠自己也看不貫朝中現象,就以病辭職放外,任總督大臣。
李鴻章是一代能人,有軍事、政治才能,在官場上亦能隨機應變,保身守財有一套辦法。馭人上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雖然晚清之際,忍辱負重,保衛飄搖的清王朝,但性格使其留下了賣國求榮的名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姓曾的歷史名人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姓曾的歷史名人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