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的發展歷史,書信的發展歷史流程圖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書信的發展歷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書信的發展歷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書信的來源與演變?
中國的書信,源遠流長。從已出土的甲骨文及專家的有關考證來看,中國的書信濫觴于商代。這一劃時代的創舉,揭開了中國書信發展的輝煌篇章。
春秋時期列國紛爭,在特使外交同時伴以書信,書信進入了發展時期。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唇槍舌劍,此時書信有很高論辯藝術,輝耀當今。漢以前書信不是真正意義的書信,只是些陳政務以進君主的陳詞濫調。
兩漢書信從公函國書中擺脫出來,書信真正成為抒發個人情感的工具。
賈誼魏晉南北朝是書信黃金時代,得到空前普及,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唐宋時期的書信有廣度發展,書信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劉毅傳書:龍女托杜甫三月沒收到家書,就發出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慨嘆
第一書信不僅在人際交往中發揮作用,在寫作藝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最為經典的是“唐宋八大家”的書信,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明清時代,文化實行恐怖主義政策,使書信發展罩上陰影,落于低潮。
縱觀歷史,書信這種人際交往的獨特形式,以獨具魅力為人們所青睞。
信的發展歷史?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書與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
簡、柬、札、帖 古時書簡并稱,書籍之類可以稱為簡,書信之類也可稱為簡。書、簡小有不同,書長短并宜,簡則零篇寸擂為多。魏晉以后,“簡”也寫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后用作書信別稱。古代寫在帛上的信則稱帖,如著名書法家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的一些雜帖,就是文字簡短、情 意雋永的書信作品。
箋、素、翰 箋是小幅而華貴的紙張,素是白色生絹,古人多有在箋、素上寫書信的;翰是鳥羽,古以羽毛為筆。所以,箋、素、翰常被借指為書信。后來書寫材料有了發展變化,人們仍喜歡用雅箋、素書、華翰等詞,作為書信的美稱。
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后也用函代指信件。
尺牘 膝,書版。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于,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于只得放蘇武歸漢。于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 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此外,如簡札、簡帖、簡牒、簡膝、書尺、書牘,以及音信、音訊、音問、音郵、音翰、音書等,也都用作書信的代稱。再如,稱親筆書信為手書、手札,稱簡短書信為短簡、短書、小書,稱答復的書簡為答記,稱佛家書信為法帖,稱與人斷絕交往的書信為絕交書,稱不署姓名的書信為匿名信,稱誹謗人的匿名書函為飛書、飛文、飛章,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寫信的年代叫什么年代?
寫信的年代十分悠久漫長,有史以來就有信使的出現,從鴻雁傳書,到設立驛站都是為書信服務的。如果一定要回答寫信的年代,那只能這樣說:網絡出現以前都是寫信的年代!
寫信之所以落伍了,是因為網絡的出現,網絡通訊方便快捷,還不要錢,QQ,微信,即發即收,這種模式逼得經歷千年歷史的寫信年代成為過去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書信的發展歷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書信的發展歷史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