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歷史,黃山歷史背景介紹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黃山歷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黃山歷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黃山的古歷史?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
唐朝大歷五年(770年),徽州"一府六縣"格局開始形成。
元代時期,位于呈坎的一座五孔石橋開始建成,并取名為環秀橋。
明清時期,安徽黃山大多數徽州古建筑陸續建成。
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古徽州境內最大的祠堂--潛口金紫祠開始建成。
1984年,將原散見于潛日、許村等地11座較典型又不宜就地保護的明代建筑,集中于黃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區,組成明代村落,定名"潛口民宅"。同年,崇一學堂舊址改建成陶行知紀念館。
1988年1月,潛口民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明代民居建筑群(即"明園")建成并對外開放。
1991年,陶行知紀念館進行第一次擴建完工并對外開放。
2001年6月,呈坎(環秀橋)列入第五批"國保"單位。
2003年,陶行知紀念館進行第二次擴建,占地1700平方米。
2005年,牌坊群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07年,清代民居建筑群(即"清園")建成并對外開放。同年8月,潛口民宅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09年11月,黃山市對古徽州文化旅游區正式推出、部署"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
2013年8月,歙縣棠樾牌坊群景區新游客服務中心正式啟用。11月30日,復建完成的呈坎(環秀橋)通過了國家文物居專家組的驗收。同年12月,"百村千幢"工程完成了對101個古村規劃編制,實施了101個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
2014年11月18日,黃山徽州唐模景區與上海楓涇古鎮景區簽署協議,結成友好合作景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區位于徽(州)文化發祥地安徽省黃山市,北依黃山,南接千島湖,介于東經117°02′至118°55′、北緯29°24′至30°24′之間。
氣候特點
黃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攝氏度以上,最冷月在0攝氏度到15攝氏度左右,年較差約在15攝氏度到25攝氏度左右,可以出現短時間霜凍,無霜期在240天以上,降水量在750--1000毫米以上。
黃山人文歷史?
黃山市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明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從歙縣、祁門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黃山市一帶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先民們已創造原始土著文化。1959年至1975年,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先后發現8座土墩墓,出土一批青銅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殘件等,經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這些墓葬的時代是西周時期。
黃山有多少年的歷史?
黃山市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以前。從黃山當地出土的文物表明,黃山一帶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時代,哪里的先民們已創造原始土著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這片地域先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滅楚。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黃山歷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黃山歷史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