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歷史,宋朝的歷史地位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宋朝的歷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宋朝的歷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宋朝歷史詳細講解?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兩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北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晩唐蕃鎮割據千川宦官專權亂象,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朝締結澶淵之盟之后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朝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于建康即立建立南宋。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宋蒙戰爭,1276年蒙占領臨安,涯山海戰后,南宋滅亡。
大宋的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歷史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共計將近320年。
北宋的統治知識點總結?
(一)首先了解北宋的建立。
1.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東京東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在一次酒宴上采用威逼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交出兵權,此次歷史事件被稱為“杯酒釋兵權”。
3.澶淵之盟
1004年,遼軍大舉進攻北宋。危急之下,宋真宗御駕親征,據守澶洲的宋軍士氣大振,于陣前射殺遼軍主將,大挫遼軍銳氣,遼方提出議和要求,宋真宗接受。第二年,雙方訂立和議,宋每年給遼“歲幣”;遼撤兵,雙方為兄弟之國,各守邊界。澶淵之盟后,宋遼對峙局面形成。在一個世紀中,雙方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雙方經濟往來頻繁,加強了漢族與契丹族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融合。
4.王安石變法
北宋中期,統治集團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為擺脫統治危機,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主要內容有: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甲法等。
影響和結果:經過變法,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軍事實力也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廢除。
(二)靖康之變
金滅遼后,了解到北宋統治腐朽、防備空虛,于1126年大舉進攻北宋。宋徽宗將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后欽宗將抵抗派將領李綱罷免。不久,東京被攻陷。次年,金軍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北宋滅亡。
1、軍權的集中:解除禁軍將領兵權,并調往外地充當節度使。繼而削弱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接著,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設立樞密院,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領軍隊的將帥卻沒有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實行“守內虛外 ”“內外相制”政策。駐軍一半京師,一半各地
2、行政權的集中。中央,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
3、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設轉運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運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和核準。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宋朝的歷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宋朝的歷史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