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歷史,紅軍歷史人物小故事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紅軍歷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紅軍歷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紅軍歷史?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1927年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對聯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后,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后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陜、陜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革命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長征的順序過程?
我的答案是:1934年10月11日開始,中央紅軍先后從于都出發,開始長征。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占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陜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經過湘江激戰,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等,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會師。
后第二第四方面軍也先后經長征到陜北,實現三大紅軍勝利會師,長征結束。
紅軍長征的原因、時間、途徑地、主要事件和歷史意義是什么?
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時間: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部分重點途徑地:瑞金→烏江→遵義→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陜北吳起→甘肅會寧。
主要事件:強渡烏江→占領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陜北吳起會師→甘肅會寧會師。
歷史意義: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損失慘重,需要保存實力。
根本原因,博古等人執行王明的左傾路線錯誤。
時間,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六年十月。途徑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肅,陜西十一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意義,實現了北上抗日方針,粉碎了國民黨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
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性質:戰略轉移。
開始:1934年10月、瑞金。
經過的地方:江西瑞金,湖南靖縣,貴州遵義、黔西、盤縣,云南西昌,甘肅會寧,陜西吳起鎮、延安。
主要事件: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血戰湘江等。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安。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紅軍歷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紅軍歷史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